你爱看的报纸,还能撑多久?

们知道吗,上海人曾经常讲的申报纸”是哪家报纸?肯定猜不到,我们所有的报纸都叫“申报纸”,不管是《新民晚报》、《文汇报》还是《劳动报》。


这样称呼报纸是有原因的。


《申报》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报纸,非常有名。所以,上海人把所有的报纸都称为“申报纸”。当年,上海许多回收旧报纸的,就挑着担子,穿行于弄堂之间,一路高声吆喝,“申报纸有?申报纸有?”



1949年5月申报停刊,然而更多的报纸重振或是新生,民生类或是党政类,黑白或是彩色,有的发行地区增加,有的受众范围却在缩小,不同类别的报纸追寻着不同的道路与愿景。

 

当然,也有报纸在消失。《东方早报》2017年停刊,《天天新报》2014年休刊,《房地产时报》2014年休刊,《上海商报》2015年休刊。

 

今朝,我们来谈一谈那些长存的上海报纸,念一念与报纸的日常。

 

 

新民晚报

 

“小辰光,看夜报,两分洋钿一张报,《沙家浜》,《红灯记》,革命故事记得牢。结婚时,订夜报,正好复刊度蜜月,吃饱夜饭看夜报。改革了,开放哉,夜报开始长大了,四版八版十二版,如今已经四十版,做爷爷,领孙女,吃好夜饭拿夜报。教孙女,念儿歌,新民夜报,夜饭吃好,开始读报。”

 

这段话由一位晚报老读者创作,记录了他从幼童到耄耋的看报历程。



 

而这样一份优质的报纸曾经也经历过停刊。

 

1966年被迫停刊,至1982年才正式复刊,十几年的心酸曲折,当年的老辈们苦苦咽下。在复刊一周年的时候,当时的新民晚报社给员工发了一只搪瓷杯,并在上面印上了工作证的编号。(注:也有老报人回忆搪瓷杯是复刊时发的)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迄今,新民晚报人披荆斩棘,版面新颖别具一格,国内外读者千万众,出版两千多期!何故?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创刊,原名《新民报》。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编辑方针,着眼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文汇报

 

“在我认字之前,喜欢看爸爸拿着报纸认真阅览的酷样;在我读书之时,喜欢通过阅读《文汇报》来获取实时新闻;在我高考之际,通过近十年养成的读报习惯提升了作文水平。”

 

“最难忘的记忆就是高中时期。高中是最煎熬的三年,每周末我都要看市井故事,那两三个笑话让我身心愉悦,忘记高中学业的繁重,有些故事又饱含深意。”

 

这是一位临近不惑的读者对于《文汇报》的印象与感激。如今工作繁忙的他很少阅读纸质报,但偶尔从报刊亭购得一份报刊也是如获至宝。

 


“八·一三”事变过后,上海沦陷,成为“孤岛”。《文汇报》在“孤岛”发出正义的声音,不辞辛苦流血流汗。因坚持抗日立场,被人往一楼营业部扔了枚炸弹,发行职员陈桐轩成为“孤岛”时期上海新闻战线殉职第一人。

 

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注了毒针的水果装在漂亮的花篮里送来,不明来历的“礼物”热水瓶里盛着死人手臂,整个报馆在恐吓中一天天度过。创刊至抗日战争胜利前,一度因为抗日立场被日军勒令停刊,或是因大义主动选择停刊,可谓是多灾多难。

 

时间悄悄从指缝中溜走了,就算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文汇报依旧笔有温度,肩有责任,心有读者,值得一阅! 


文汇报

《文汇报》由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上海出版,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主流、高端、权威、亲和,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日报。《文汇报》由进步知识分子在1938年1月25日创刊于上海。它见证并记录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当代社会和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劳动报

 

“小时候帮阿爸买报纸,从小学买到高中,报钱也从两分涨到一元。跑腿不是白跑的,西瓜糖啊棒冰都有。特别是夏天傍晚,弄里的大人乘着风凉,互相传阅《劳动报》,谈论时事。小宁在旁边要么疯玩要么写作业,偶尔还要插一句嘴。”

 

这是大部分上海小宁的买报童年,那些曾经为阿爸买报的人,后来也成了看报人。




相较于《新民晚报》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文汇报》的综合大型,《劳动报》创刊以来则一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办报方针,依托工会,积极宣传工会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满足职工群众的新闻文化需求。

 

诞生于“铅与火”的岁月,又在“光与电”的时代融入新思想。往事虽成追忆,但血液里的报纸情愫总是随着劳动报的进步涌动不息。

 


劳动报

上海《劳动报》创建于1949年,是一份以广大职工群众为目标读者的综合性日报,也是上海地区第一家印刷彩报的报社,因此在业界也享有不错的声誉,还曾得到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引导全体劳动者,同心协力为振兴上海励精图治”。



社区报

 

近些年来,《新民晚报》、《文汇报》、《劳动报》都推出了电子版,以供网络阅读,新的报纸“不敢”出现,众多的纸媒休刊、停刊。如今,电子阅读发达,纸质报的未来又在何方?而社区报也许是一条新的值得去走的路。

 

社区报在世界范围内不是个新鲜物了,美国有很多社区报,历史动辄上百年,巴菲特还收购了一些专做社区报的传媒集团。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社区报是陪伴他们长大的一种集体记忆。中国没有这个传统,但这两年也有新兴的社区报出现。

 

比如新民晚报,出了一个社区版,有《三林塘印象》、《瑞金时讯》、《虹桥商务》、《平安宝山》等等。解放报业集团早在2009年8月就推出《新闻晨报周家桥社区报》。还有《城市导报》所支持的《漕河泾社区》、《新闻晨报花木社区报》。








社区报在新闻上最强调贴近性,“小区门口死了一条狗比遥远的美国换总统更重要。”报道的大多是家长里短上不了大众媒体的小事,但可以满足某一区域内居民的信息需求。所以社区报其实就是针对高度细分市场的新闻产品,它通过提供独特的信息来获取读者。

 

与大众媒体不同的是,社区报的受众范围小(比如几个收入水平相近、生活圈重合的小区居民),发行不会如新民晚报或是文汇报一样量大且广,但目标群众更精准。

 

小区里一份报纸的讨论可以增进邻里感情,大家获得的信息类似,自然更有共同话题、共同语言。同样,社区一些活动也可以通过社区报进行传播告知,让一些不会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居民知晓。

 

未来总会到来,纸质阅读或许撑不了多久了,但是,纸质报可以留存更久,以社区报的形式,在居民身边,在社区之间。

 

现在,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些老报纸吧,说不定哪一天,它们就停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