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声音,母亲的水窖,你们的眼睛

《社区那些事儿》公益篇已伴我们走过五期,从亚洲往西,从贫困到温饱,从战争到和平,从病痛到康定,遇见不同的国家;从社会公益到社区公益,从社会企业到创新公益,探访不同的公益模式。

 

如今画一个圆,我们回到亚洲,回到自己的国家。地大物博的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她的复杂性,也必然让她充满无限可能。

 

在这里,有传统的社会公益,授人以鱼;有新兴的社区公益,助力基层建设;有社会企业,授人以渔;还有多种创新型公益,开创未来。

 

公益的多样性展现的是“君子和而不同”,是华夏的有容乃大。本期我们聚焦华夏大地的传统社会公益,谈谈关于儿童、妇女、病患的救助之道,感受那些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公益项目及人文关怀。

 

 

希望工程



这张黑白照片大家一定都看过,曾经出现在书本、电视广告、报纸上等等,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动过无数人。


 

20世纪90年代初,纪实摄影家解海龙拍摄了一组“我要读书”的照片,它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有一张“大眼睛”的照片尤其引人注目。


 

在那张黑白竖图中,手握铅笔的小女孩苏明娟抬着头,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因为这张照片,苏明娟被选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承载着苏明娟渴望读书眼神的照片引发社会各界对贫困失学少年儿童的广泛关注,也让捐助资金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基会发起了一项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使命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


 

截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目前,希望工程的内涵仍在不断丰富。


 

工作后的苏明娟经常出席各种活动宣传希望工程,讲述自己的经历,鼓励孩子们奋发有为。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着庞大的教育工作。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不发达,特别是贫困地区多、人口居住分散、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等,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希望工程自发起以来,始终奔走在帮助贫困失学少年儿童重返校园的第一线。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儿童继续完成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以促进贫困地区事业的发展。




希望工程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为大众参与援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儿童搭建了公益平台。

 

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不但依靠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更是依靠国家制度、法律的多重保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公益事业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为人民群众服务。这带来了希望工程以及同时代的春蕾计划母亲水窖等一批公益项目的成功。

 

 

母亲水窖


 

“母亲水窖”是一项集中供水工程,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1年开始实施的公益项目,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特别是妇女摆脱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

 

作为母亲水窖的发起方,中国妇女基金会始终坚持公开透明,获奖无数,甚至在2018中国最透明慈善公益基金会排行榜满分夺冠。

 

干旱缺水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西部是地球上主要干旱带之一,由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流动,妇女成为西部贫困干旱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她们不得不每日往返几里、几十里山路寻找生命水。





在重庆市彭水县庞溪村,当地人主要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在家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过去,一旦天旱,村民就不得不到很远的河边担水,村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而且由于长时期地饮用卫生极差的水,痢疾、红眼病、肠炎等多种疾病蔓延,严重影响了村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


 

当县妇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人员调查踏勘,寻找水源。通过村民提供的信息,在距离集中点1.5千米处找到了庞溪沟水源,经水质检测,符合饮用水源标准。


 

地质人员现场踏勘,工程区主要以石灰岩层为主,岩层坚固,地质牢固,完全符合工程安全要求。


 

县妇联便向市妇联为该村申请了“母亲水窖”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妇基会无偿补助10万元、扶持型资金5万元,县财政(水务局)配套15万元,群众自筹7.33万元。该项目于2008年申请立项并开工建设,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






有了水窖以后,政府还进一步把水安装到农户,让当地的家庭妇女都享受到了自来水的便捷。劳动之余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这可是她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庞溪村的母亲水窖工程主要解决了计232户,825人的生活用水问题。也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让当地村民享受到了优质水资源。


 

在如今史上最长的干旱时期,水窖依然发挥着正常供水作用,润泽万家,让当地百姓不再为水而四处奔波。


 

大音希声,大爱无言。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进步,以希望工程、母亲水窖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公益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医疗救助也在努力普及。




光明行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高原,是白内障高发地区,每年增加白内障患者9000余人。不少患者因家庭贫困,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导致视力残疾,失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这一现象,2015年,内蒙古光彩事业促进会、自治区红十字会、自治区扶贫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共同发起全区“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


 

活动实施以来,已累计筛查眼疾患者64.27万人次,为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成功实施免费复明手术逾25000例,受益贫困患者超过23000人。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俄罗斯族老人曹秀彬便是受益者中的一员。2016年,曹秀彬因患白内障视力越来越差,到2018年已近乎失明。


 

白内障打击了他生活的热情。


 

身为当地的贫困患者,2018年,在海拉尔区红十字会帮助下,曹秀彬的双眼通过手术得到恢复。


 

如今,老人又重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绘画和手工艺品制作中。旅游时节,通过手工艺品的出售,老人的生活境况也得以改善。





以医疗救助为出发点,“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助力内蒙古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它缓解了居民因病致贫问题,有效改善了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的生活水平。

 

为让更多偏远地区白内障患者得到救助,“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不断深入农村牧区,将流动手术车开到农牧民身边,为他们的就诊带去更多便利。

 

此外,公益活动还不断发动基层社区组织、红十字组织和志愿者,4年来,2200多名志愿者跋涉在农牧区的乡间道路上,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

 

伴随时代的发展,“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扩展。

 

2018年5月,活动组委会将关爱青少年儿童眼健康护眼行动纳入新一轮全区“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累计为45.11万名青少年儿童进行了视力筛查,并为3000多名贫困家庭真性近视青少年佩戴了近视镜、近500名斜视青少年实施矫正手术。

 

因病致残带来的贫困较健全之身所历贫困更让人无助。解决贫困人口白内障眼病致盲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境况和生存质量,才能确保贫困眼疾患者家庭与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

 

无论社会保障体系多么完善,我们的国家难免会存在一些制度无法及时跟进、措施无法完全覆盖的区域。阳光也有阴影,人间总有冷暖。

 

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公民整体素质的体现。“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越是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公益组织的规模、层次和效能就越可观。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公民道德体系的不断推进,社会公益组织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这些公益组织通过吸纳志愿者,自筹资金,自己策划主题,积极开展了一些公益宣传、公德维护、社会救助、扶危济困等活动,对于解决一些具体困难、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和文明指数发挥了查缺补漏、增砖添瓦的良好效果。

 

公益,公众参与,公众受益,这才叫公益。只依靠一两个巨富的慷慨,那叫施舍。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不只是财物捐赠,相关知识在后面几期会谈及。还应该记住,公益不是因为有意义而去做,而是因为去做了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