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本无路

道路,

作为我们每天踩在脚下的东西,

它的出生可是很有故事性的。

传说黄帝因见蓬草随风转动

而发明车轮,

又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

制造出车辆。



所以你明白为什么黄帝是

轩辕氏了吧。

 

有了车,然而车到山前没有路,

于是黄帝命竖亥通道路”,

道路之名由此而定。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

我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

原作“康庄之衢”。

 

西周时期,人们曾把

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

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

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

 

“基建狂魔”秦始皇

9条驰道辐射八方。

这是中国最早的“国道”,

驰道每隔十里为一亭,

亭长负责该段的治安

(刘邦原来就干这个)。


除此之外始皇帝还修建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全长700多公里的秦直道,

包工头就是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大将军蒙恬。

 

道路修在平坦之地,那穷山恶水修什么呢?

修栈道!

在高山绝壁之间“凿孔架木”。

 

褒斜栈道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栈道,

史前就有了。

《读史方舆记要》称:

褒斜之道,夏禹发之”。

这条连通了蜀汉与秦川的栈道,

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争不了?那便烧了!



秦末刘项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封于汉中。

刘邦为迷惑项羽,示无归意,

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

褒斜道一度断绝。

后来还是刘邦的重孙汉武帝给修好了。

 

唐朝就不一样了,更重视驿站管理,

不但郊外的道路畅通,

而且城市道路建设也很突出。

沿途有驿站,既是陆路交通的要道,

也是重要的军事设施。

这时候称为驿道,极大的方便了

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



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

清朝末年,

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

被称作汽车路, 又称公路,

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上面说的是古代的大路,

下面我们来聊聊上海人比较熟悉的小路,

比如胡同、弄、巷等等。

 

城市中窄而小的路是巷,与街相反。

直的是街,曲的是巷;

宽的是街,窄的是巷。

 

弄堂和胡同一样也是巷子,

原本是浙江方言, 后引入上海,

特指两边是石库门房子的小巷。

那么你住在哪一弄呢?



“弄(long第四声)堂”

古时写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的大路,

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

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

因而用了另一个在建筑学上

有意思的汉字“堂”,

而且又与“唐”谐音,

这样“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弄堂从何而来要追溯到上一个世纪。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

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

1845年,当时的上海地方政府

公布了《上海土地章程》,

在此章程中,明确规定

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

于是早期“华洋分居”。

 

然而,小刀会起义(口号“反清复明”),

改变了这一局面。

1853年9月,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

大量居民为避战火而移居

较为安全的外国租界,

“华洋分居”的规定被彻底打破。



1853年前,租界内华人仅500人,

1854年激增至2万人,

1865年已近15万人。

 

大量华人进入租界后,

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

由于人多房少,房价高得出奇,

房地产商没有一个亏本的。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

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 都是木板结构,

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

这种出租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

并起某某”为其名称,

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

 

1863年,

这种以“里”为名的房屋已达8740栋。

1870年后,这种简易木板房屋

因易燃不安全则被一种新形的住宅

——石库门里弄所代替。

 

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

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

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

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以东、

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

即今黄浦区范围内。

隆昌公寓、王家楼、步高里、田子坊、

愚园路749弄等都是上海著名的老弄堂,

见证了从鸦片战争丧权辱国开始

到中华苏醒的那个年代。

 

时光流逝,旧城改造逐渐的

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解放初,上海旧市区范围,

仍有9214条里弄, 里弄住宅达20万幢,

建筑面积1937.2万平方米,

占全市总住宅面积一半以上。

有人做过统计,2000年,

弄堂的数量只剩下2560条,

然而到了2013年,

弄堂的数量已经锐减到1490条,

弄堂越来越少。




即使是仍然留存的“真弄堂”,

那些核心的文化内涵、

上海人特有的邻里相处、

特有的弄堂游戏方式、

特有的商业经济,

全都在时代的浪潮下不可回溯。

 

有人说弄堂本身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含义,

是不虚伪、不造作、柴米油盐的生活态度

和温情待人的处事方式,

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在弄堂里,十几家人共用厨房、

洗手间、晾衣绳, 彼此没有隔阂,

这是弄堂文化的真生活。

现在建成的各个某某弄小区,

早已失去了“弄”所承载的意义。

 

从前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现如今,路越来越宽,

弄堂却随年代匆匆消逝,

那么弄里人该何去何从?

我们曾经熟知的弄堂文化,

又有谁来继承呢?